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22 散文阅读(二)

30万家长已关注☞ 部编版语文资源 2022-10-22

  ☞小学下册备课| ☞初中下册备课| ☞下册课文朗读

小学上册备课| 初中上册备课上册课文朗读

上册期末试卷| ☞小升初资料 |上册复习课件

上册语文微课| ☞下册语文微课| ☞中考试卷

下册资料汇总 | ☞上册资料汇总  | ☞ 语文名师视频 

☞ 教师用书 学生用书 | 下册电子课本☞优秀作文


点击上方名片【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领取精品资料

部编版语文资源紧紧围绕官方统编版教材,从编写理念、指导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排等方面,静心整理了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系列收藏下载 .师、家长都需要。请 转发+收藏!(建议老师分享到班级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单元填空
语文7-9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最新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重点古诗文情景式默写64篇

【中考】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真题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

中考复习|专题1辨析和修改病句

中考复习|专题2词语成语理解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3--诗文名句默写

中考复习|专题4--字音字形

中考复习|专题5-- 文学与文化常识
中考复习|专题6--修辞运用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7--仿写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8--标点符号

中考专题9 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

中考复习|专题10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中考复习|专题11 积累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12 信息提取与概括、图文转换

中考复习|专题13  对联

中考复习|专题14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一

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16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中考复习|专题16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17  诗歌鉴赏

中考复习|专题18  记叙文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19  议论文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20  说明文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21 散文阅读(一)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22 散文阅读


【知识储备】


1.   叙事性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叙事性散文的线索:以情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

3.叙事性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设置悬念、渲染烘托等。具体而言:

(1)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衬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5)设置悬念: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主要包括:倒叙法、睹物思人法、误会法、设问法等。

(6)渲染烘托: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人或其情感,且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使要突出的人、事物更加鲜明。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四】(2020·广西贺州)阅读下文,完成1—5各题。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ào)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0.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主人公的从业经历,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毛巾厂下岗→__________→空闲捏制小泥人→___________→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

【答案】开油饼店   专心捏泥人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抓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结合关键句子回答。从“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可看出第二个情节是:开油饼店。从“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可看出第四个情节是:专心捏泥人。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她的脸因何“发烫”?

②“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脸发烫有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表层原因是脸因热气熏蒸而发烫;深层原因是他的话说到自己心坎上,自己捏泥人的手艺得到行家认可,脸因激动而发烫。

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主人公随心所欲捏泥人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主人公心满意足的欢畅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①脸发烫有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表层原因是脸因热气熏菜而发烫,深层原因是他的话说到自己心坎上,自己捏泥人的手艺得到行家认可,脸因激动而发烫。②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慢辞手法) +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主人公随心所欲捏泥人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主人公心满意足的欢畅心情。

3.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从“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可看出她有理想,心灵手巧。从“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可看出她心灵手巧。从“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可看出她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从“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可看出她有理想,心灵手巧。从“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可看出她心灵手巧。从“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可看出她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

4.请简要分析文题“泥士温润的光芒”的妙处。

【答案】①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主人公灵巧的双手不仅赋予了泥土鲜活的生命力,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②点明中心,揭示了深藏于泥土的无尽力量。③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可以概括正篇文章内容;其次揭示文章的主旨;提示文章的线索并且紧扣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所以答案是①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主人公灵巧的双手不仅赋予了泥土鲜活的生命力,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②点明中心,揭示了深藏于泥土的无尽力量。③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5.本文主人公由玩泥巴的小女孩成为“泥人妈妈”,最终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她的成长历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成功离不开勤奋,作为学生,要学有所成,必须勤奋努力。只有在积极进取中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解析】(5)本文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围绕作者抒发的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本文作者通过她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成功离不开勤奋,作为学生,要学有所成,必须勤奋努力。只有在积极进取中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文章以泥土为线索,写主人公下岗卖油饼,遇到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赏识而专心捏泥人。通过主人公的努力,让普通的泥土变成了泥人,陶人。最终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完成此题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五】(2020·广西北部湾)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提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提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提,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欶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回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风格的能力。汪曾祺散文作品“淡而有味”,在这篇文章中有也体现,从开篇到结束,作者都在淡淡地描述着家乡,描述着运河,用白描式的语言展现不同的画面,如“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我们看船”“看打鱼”“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结尾的总结“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等都体现出“淡而有味”的特点。故选C。

2.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答案】示例:第④段a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情态,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示例: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a句中写鱼鹰“精神抖擞”,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鱼鹰昂扬的精神状态;“如回临战状态”,又把鱼鹰比作临战的战士,生动形象;打鱼人把篙子一挥,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写得生动有趣,很有画面感;似乎欣赏鱼鹰捉鱼是一件让人觉得快乐的事情, 从而表现生活是可欣赏的,是美的。b句中,“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用细腻的笔触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使人深探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读者也会对“这样的紫色的长天”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汪老笔下,似乎生活一直是有着诗意之美的。

3.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示例二: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能力。示例:我觉得汪曾祺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他描绘运河是一条“悬河”,“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通过对比,把日常生活所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遐想,仿佛一个导游在给游客描绘自己的生活,让人不自觉得想去体验一把。写鱼鹰捕鱼时,“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而当它们捕得鱼时,“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真想也拥有这样的几只鱼鹰啊!它们看起来又能干又傻乎乎的,在作者笔下似乎就是一体,和谐得很。汪老写出了生活的情趣,而生活的情趣中又让人感受到汪老的情趣。

4. 2020年适逢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

【答案】示例1:《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运河、打鱼人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文章平和恬淡,诗意盎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能力。可以从内容、主旨方面进行鉴赏。示例:《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京杭大运河、“我们看船”“看打鱼”“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等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富有诗意的水乡美景,流动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文章凡人小事,淡而有味。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六】(2020·贵州铜仁)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4题。

                        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

①有人曾说:中国总是被这群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群勇士中,一定有一个叫钟南山的人。

②钟南山骨子里的“刚”,从小就埋下了。12岁那年,他偷偷找来一把大伞,从三楼 —跃而下,幻想像武侠片中的豪杰一样凌云腾空。没想到,伞边翻卷,支撑力不足,钟南山狠狠地摔在草地上,瘫坐了一个多小时,一声不吭地爬了起来。

③成年之后,钟南山投入到了医学行业.1971年他刚进入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时,是医院里功底最差的大夫。因为一次医疗诊断失误,他被科室的医师们揶揄嘲讽,他羞愧难当,每天见缝插针地开始了医学术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几个月内,他写下了 4大本医疗工作笔记,暴痩24斤,很快胜任了临床工作。

④ 43岁时,他通过了选拔考试,赢得了到英国留学的机会。当时,中国医生没有资格直接参与临床手术, 钟南山只能做一些查房、参观实验的边角活。他知道,只用眼睛看根本不能做出成绩,导师也不看好他,只允许他待满8个月。钟南山不服气,决定改变局面。为了观察真实的实验过程,他在自己身上抽血30多次,记录好实验数据;为了研究“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的课题,他狂吸一氧化碳。要知道,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高达22%, 就相当于连抽60支香烟。他成功了,不仅证实了导师的演算公式,还指出了推导的不完整性。导师心服口服,告诉钟南山:“你想待多久都可以。”毕业时,英国一家大学极力挽留钟南山,希望他在皇家医院工作,钟南山则执意要回国。导师弗兰里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信,热情赞扬钟南山:“我从未遇到过一个学生,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 这么有成效。”

⑤钟南山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我终于让他们明白了,中国人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我第一次感觉到做中国人的骄傲。”从此他成长为一个敢医敢言的“钢铁直男”,在医学的荆棘丛里走出一条坦途。

⑥钟南山这个名字,曾和“非典”连在一起。那一年,他担任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一下被推上“非典”战场的最前沿。当时,官方将“非典”病原确定为衣原体,称“非典”已经得到控制,是他站出来揭开真相:“衣原体很容易治疗,我试过治疗了,根本没有用。病情还在扩展,连医护人员都被感染了,怎么能说是控制了?”两个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变种。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又是他,首先披露十几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⑦“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你拿出来批判也没关系,只要能够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钟南山一生铿锵刚直,不相信盲目的传言,不屈从所谓权威,只相信实践和时间检验过的真理。这样一个刚的猛士,心底却藏着极致的温柔。

⑧“非典”刚开始时,广州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急剧增多,连一些医生也开始对“非典”病人避之不及,明知病毒极强,钟南山还是挺身而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他亲自给每个病人量体温,不放过每一个观察的机会。曾连续工作38小时未合眼,直到病倒在床。为了不影响同事和病人的情绪,他隐瞒了病情,悄悄回家治疗。几天后,身体虚弱的钟南山回到研究所,尽管他连东西都拿不稳,还是让同事帮他穿戴好口罩、大褂、帽子,随后就往病房冲,等着他的病人立刻就认出来:“我意识模糊,但我知道是他,我的心踏实了下来。”武汉疫情凶猛,他叮嘱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门”,自己却毅然踏上去往武汉的列车。历经多少疫情,被疲倦和疾病百般折磨,他都不曾落泪,却在听闻武汉街头无数市民齐声高唱国歌的消息时,眼眶泛红,哽咽失声。

⑨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⑩钟南山,就是那刚硬坚强、永不弯折的中国脊梁。

                 (改编自微信公众号“斜杠先生”)

1.文章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

【答案】示例:(1) 12岁就敢从三楼跳伞。(2)在第四人民医院努力学习专业。(3)在英国留学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用自己做实验,得到了导师的挽留和极力称赞。(4)在“非典” “新冠肺炎”时,勇敢地揭露真相。(5)带病工作,温柔对待病人。(6)听到武汉市民唱国歌哽咽失声。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信息能力。解答时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对原句进行加工概括,概括要全面,格式

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语言要简洁准确。第②段,12岁那年,他从三楼跳下;第③段,他在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努力学习,胜任了临床工作:第④—⑤段,他在英国留学,在自己身上做审验,获得导师的挽留和称赞;第⑥段,他在“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来临时站出来揭开真相;第⑧段,他带病工作,却温柔对待病人,他听到武汉市民唱国歌哽咽失声。据此概括即可。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钟南山的形象。

【答案】示例:刚烈执着、刻苦钻研、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爱国情怀、正直而真诚(敢讲真话内心柔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第②段,他12岁时,从三楼跳下,说明他刚烈;第③—④段,他在第四人民医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在英国留学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用自己做实验,说明他对待医学刻苦钻研、坚韧执着;第⑤段,他写在日记里的话,说明他有爱国精神;第⑥段,他在“非典”“新冠肺炎”时,勇敢地揭露真相,说明他正直,敢讲真话;第⑧8段,他冲在抗“非典”一线,带病工作,说明他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他听到武汉市民唱国歌哽咽失声,说明他内心柔软的性格。

3.作者为何不用“钟南山传"而用“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作为文章标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使用比喻手法,将钟南山比作中国脊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南山的家国担当,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永不折服"突出钟南山的刚毅执着。用“钟南山传”为题,只表明文章内容是记叙钟南山的生平事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一般来说,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指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此题要分析两个题目的不同效果。“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使用的是比喻手法,把钟南山比作“中国脊梁”,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永不折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南山坚韧执着和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如果用“钟南山传”为题,只能表明文章内容是记叙钟南山的生平事迹,不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表现力不强。

4.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结合文本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给替我们负重前行的鲁迅、毛泽东、习近平和钟南山写一段感谢词。要求:不少于50 个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链接材料: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

【答案】示例一:鲁迅。中国新文化巨人和新文学开山,他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建树起一座丰碑。而后激励一代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奋勇前行。示例二:钟南山。八十余载风华,挡不住您的耀眼;十七年前的浩劫,止不住您的风骨。非典面前,您与人民站在一起,众志成城,一如那定海神针,攻坚克难,百折不挠。而今风云突变,您依旧亲赴武汉,带来的不止是希望更是景仰。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是您的本分更是毕生的信念。符合题意,能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的内容,有针对性:能表达感激之情:用到种修辞,修辞得体、语言流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要求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感受,本题是开放性

试题,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七】(2020·贵州黔东南)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车后座

张风芹

①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

②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③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疑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成堆廉价卖。就为能买到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

④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他的劳苦,更承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⑤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渣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父亲载着我一路颠簸,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好几回我都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⑥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

⑦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和父亲一起回家。

⑧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吧!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⑨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留下那辆新崭崭的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⑧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车后座了。

(选自2020.05《特别文摘》,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是过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第⑤段划线句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对“我”参加抽考比赛的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C.第⑦段中,父亲面对“我”的埋怨并不生气,是因为父亲脾气好,不和“我”计较。

D.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与父亲车后座有关的几件事,流露出浓浓父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需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⑦段文字中“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从这些语句中可知:父亲面对“我”的埋怨并不生气,是因为“我”的埋怨是对父亲的心疼,而父亲不辞辛苦地蹬车来给“我们”送东西,不在乎被埋怨,是因为对我们的想念和关爱。理解为“父亲脾气好,不和‘我’计较”不正确。故选C。

2.文章以“父亲的车后座”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父亲的车后座”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父爱的象征,以“父亲的车后座”为题,为作者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文章围绕“车后座”回忆了儿时父亲做木材生意的艰辛;上小学、中学时,父亲对“我”的关爱;结婚后,父亲用车子给我们送东西。“车后座”是将这些材料贯穿在一起的线索;父亲的“车后座”有太多关于父爱的回忆,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回忆与“车后座”有关的往事,表达父爱的主题,以小见大,文章切入点巧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中“我”的父亲一路颠簸为“我”送吃的,让“我”“两眼含泪”,我们所学课文《背影》中,朱自清在望父买橘时同样流下眼泪。请联系原文说说二者的泪水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案】文中的“我”和朱自清先生一样,感受到父亲的无私付出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爱,内心既感激又心疼,这泪水中包含着感动和对父亲深深的爱。(意思相近、表达清晰、语言流畅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两篇文章主题的共同点都是表现“父爱”,结合具体情境分析流泪所蕴含的情感。本文中,“我”心疼父亲,埋怨他时,“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此时,“我”在父亲的言语中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孩子真挚的爱,回想起从前后车座上度过的时光,“我”的内心既感激又心疼,“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这泪水中包含着感动和对父亲深深的爱。《背影》中,父亲买橘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亲老境颓唐,已不同往日。在面对生活许多不幸时,忘记“我”的不好,到车站送“我”时为“我”买橘子。这艰难的动作中,蕴含着他对孩子多少爱啊。“我的泪”中包含着体会到父爱后的感动及对父亲的感激和爱。根据以上分析,综合作答即可。

4.“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车后座,父亲就悄悄离去了”,文中父亲的悄悄离去,给作者留下无尽的思念。读完本文后,相信你一定有许多感触,请你把它写出来。

【答案】示例:生命易逝,珍惜当下,多与父亲沟通交流,让父亲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正值青春期的我们要抓住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好好回报父亲、孝顺父亲。(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不要求统答案,符合主题,文从字顺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表达即可。示例:世事无常,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及时尽孝,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对父母的孝敬,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可以是温暖的陪伴,寻常时光中的关怀和体贴;也可以是自己的学业有成,给他们以安慰。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八】(2020·贵州黔西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②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③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

④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⑤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⑥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⑦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节选自《一滴水经过丽江》)

1.根据文段内容,填写下表。

游踪

景象

感受

登上水车

依止自然,美丽自然

东巴文字

掺入砚池,蘸到笔尖

投身民居

恬淡怡然,安居乐业

穿城而出

古城夜晚,旷野田园

【答案】 ①古城全貌;②经过小店;③百姓寻常生活;④五彩斑斓,宁静澄澈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根据提示找到相关内容,再仿照示例进行概括。第①空可由第②段“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等内容概括为:古城全貌。第②空可根据第⑤段“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等内容概括为:经过小店。第③空根据第⑤段“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等内容概括为:百姓寻常生活。第④空根据第⑥段“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第⑦段“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等内容概括为:五彩斑斓,宁静澄澈。

2.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丽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构思新颖,视角独特。②想象合理,描写真切。③突破人的感知局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阅尽沧桑。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的能力。作者用“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构思非常新颖、独特。既然是“一滴水”,那么既可上天,也可入地,可以入民居,可入以江河,选用视角灵活,看的方式多样,从高到低,从远到近等,获得了自由的视角和观察方式。虽然“一滴水”的行动十分自由,但文中情节设置得合情合理,描写丽江景象、百姓生活真实可感。可据此回答。

3.说说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特点与作用。

【答案】对比手法。突出古城美丽夜景抚慰心灵与陶冶性情的无穷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回答时,要说出赏析角度、表达效果、表现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与“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形成对比,所以可以从对比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对比能突出事物的特征,通过在“那些地方”和在“丽江”人们内心感受不同的对比,突出的是丽江宁静美好、抚慰心灵的魅力。

例【十九】(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一文,回答第1一4题。

①那个早晨,看见家门口的野蔷薇枝条上钻出了一个个芽,惊叫一声。

②那些嫩芽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所以不停地犯嘀咕:呀,我是怎样冒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它们在枝条上跺脚,摇晃着身体,但是枝条没有动静。而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它们的心又该慌张了吧?

③一个嫩芽长出来,也有好几种色彩:芽的根处,是微红的,好像带着血,想必也是疼的。没有一种事物能够轻轻松松地获得美丽,没有经过疼痛的事物也配不上美丽,所以每一个春天都值得赞颂和尊重。

④往上一点,有微微的绿意,这是春天烙进它身上的生命的基因:告诉它以后会长成一片葱郁的叶子。这是让它放心呢!所以一片叶子从一开始就不会出错,它只要尽情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蓬勃。春天如此宽厚,万物才重新生长。

⑤再往上一点,就是鹅黄了:刚刚长出来的娇柔的模样,仿佛弱不禁风。当然,它也不需要经过几场风,就会又往上长一点了。如同一个走夜路的人,总是担心一脚踏进泥泞,但是还没有踩到泥泞,这一段路就已经走过去了。仿佛人生路上的一些事情是早注定的,如同这个春天必然到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尽情绽放。

⑥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⑦春天就这样来了,一点一滴漫不经心的样子,油莱花也零零星星地开了,不用担心,它们会越开越多,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它们和春天是互相映照互相需要的。而春天也是一个凶猛的季节,它不开个甜畅是不会丢休的。

⑧当然这棵野蔷薇并不知道我对它的憎恨:我在淘宝网上看见它开得那么妖烧,还可以接连不断地开,结果栽下去,它却是一棵野蓄薇——花开得乱七八糟,没有一朵成形的,挂在枝头上的全部是小小的白花,我被淘宝骗了。但是它没有骗我,因为它不敢骗春天。所以春天一来,它似乎就叫了起来:我在,我也会开花!

⑨今年,我又买了几棵花苗栽下了,我一样不知道它们是真是假。但是我最关心的不是它们的真假,而是它们能不能活起来。我觉得这对我对它们都同等重要。如果它们活了,对我就是奖赏,就不存在欺骗,而且这个春天我还将多一份期待。(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以“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为题目的作用。

【答案】①巧妙地运用动词“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蔷薇生命力的顽强、蓬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或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蔷薇生命力的顽强、蓬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中的“顶”表示蔷薇从地下面拱起发芽,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野蔷薇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生长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另外,题目与文章第⑥段内容照应,揭示文章主旨。结合“没有- -种事物能够轻轻松松地获得美丽,没有经过疼痛的事物也配不上美丽,所以每一个春天都值得赞颂和尊重”,“往 上一点,有微微的绿意,这是春天烙进它身上的生命的基因”,“春天如此宽厚,万物才重新生长”理解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顽强生命的赞美和对春天以及生活的热爱。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第⑦段中加点词语“凶猛”的含义。

【答案】指春天宽厚、孕育生命的力量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凶猛” 多形容气势、力量凶恶强大。在文中贬义褒用,结合“春天如此宽厚,万物才重新生长”,“它不开个酣畅是不会罢休的”理解语境义,指春天宽厚、孕育生命的力量强大。

3.结合文章内容,从描写方法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答案】“不停地犯嘀咕”,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呀, 我是怎样冒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那些嫩芽刚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蔷薇刚长出嫩芽时的惊讶与意外,表达了作者看见野蔷薇长出嫩芽时的惊喜之情。“犯嘀咕”,“我是怎样冒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赋予野蔷薇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语境“那些嫩芽刚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蔷薇刚长出嫩芽时的惊讶与意外,表达了作者看见野蔷薇长出嫩芽时的惊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本题要求从描写方法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如果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本句中“不停地犯嘀咕”,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呀,我是怎样冒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结合具体语境“那些嫩芽刚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蔷薇刚长出嫩芽时的惊讶与意外,表达了作者看见野蔷薇长出嫩芽时的惊喜之情;如果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本句中“ 犯嘀咕”,“我是怎样冒 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赋予野蔷薇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语境“那些嫩芽刚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蔷薇刚长出嫩芽时的惊讶与意外,表达了作者看见野蔷薇长出嫩芽时的惊喜之情。

4.文章结尾作者写到“这个春天我还将多一份期待”,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期待是什么?现在的你对未来也一定充满了期待,请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答案】作者期待所买花苗发芽,生长,开花来点缀春天,映照春天。第二问,谈谈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可结合生活实际作答,答案不唯一。如期待自己中考考出好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实现自己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迁移能力。“这个春天还将多一份期待”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末尾,结合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来作答。结合第⑨段“但是我最关心的不是它们的真假,而是它们能不能活起来”,“如果它们活了,对我就是奖赏,就不存在欺骗”理解,首先作者期待所买的几棵花苗能够活起来,生长,盛开。然后结合第④段“它只要尽情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蓬勃”,第⑤段“仿佛人生路上的一些事情是早注定的,如同这个春天必然到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尽情绽放”理解,作者期待自己的人生能够尽情绽放,迎来生命的蓬勃。结合第⑦段“不用担心,它们会越开越多,没有-朵花会错过春天:它们和春天是互相映照互相需要的”理解,作者

期待所买花苗发芽,生长,开花来点缀春天,映照春天。第二问,谈谈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可结合生活实际作答,答案不唯一。如,期待自己中考考出好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实现自己的梦想。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十】(2020·黑龙江牡丹江)阅读《明月出天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明月出天山①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胧、美丽的,但它也有雄浑、苍凉、悲壮的一面。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首写月亮的诗是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眼中的月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②原来月亮之美也是有婉约和豪放之分的。有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有人望月问天,拍遍栏杆。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第一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户。我喜欢这个意境,这和我的阅历有关。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工作不定,常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不知人往何处去。③我曾在一首诗里说道“从来豪气看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虽然同是一个月亮,但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古来西北多为征战、流放之地,又加上自然条件的辽阔苍茫,人生存之艰难,所以在西北看月与在江南不一样,豪放多于婉约,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自有几分悲壮与苍凉。名句如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如白居易的“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④西北我去过多次,西北月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20世纪80年代初,石河子是一片刚开发的绿洲,全市人口平均年龄才20多岁,充满朝气。我在那里采访并过中秋,月光中的农垦新城像一位熟睡的少女。20世纪90年代访伊犁,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前几年还去过一次帕米尔高原,群山起伏,明月朗照,我已分不清这是地上的山还是月亮中的山。⑤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因为它照到了西北,照进了我的心房。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⑥明月出天山,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选自梁衡作品,有删改)1.结合文章,分别概括李白和“我”对月亮的印象。【答案】李白:苍茫、雄浑、伤感的;“我”: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要在全文理解的基础上找出具体的段落,尽量引用原文词语或句子。李白看月在第①②段,由“李白眼中的月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他第一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可归纳出李白对月的印象:苍茫、雄浑、伤感的;“我”看月是在其后四段,由“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自有几分悲壮与苍凉”“明月出天山,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可归纳出“我”对月亮的印象: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2.写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含义。【答案】李白诗歌的雄浑与苍茫,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去面对坎坷,面对生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由第①段“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胧、美丽的,但它也有雄浑、苍凉、悲壮的一面。”及第②段“原来月亮之美也是有婉约和豪放之分的。有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有人望月问天,拍遍栏杆。”从中可知:月亮有两种美,一是花前月下产生的温柔朦胧美,二是望月问天产生的苍凉悲壮美;普通的人生经历可能只领略了月亮的温柔美。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工作不定”“不知人往何处去”,其他的西北人因多是来征战、被流放,“又加上自然条件的辽阔苍茫,人生存之艰难”就领略了月亮的苍凉之美。可见:如果只知月的温柔美,那是只经花前月下良宵美景,只有历经坎坷才会“望月问天,拍遍栏杆”,李白的诗歌形象地写出苍凉悲壮的关山月,把这种感受归纳整理了,看到诗,我们明白了生活确实不只有温柔朦胧,还有苍凉悲壮,这是打开“心境的另一扇窗户”,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去面对坎坷,面对生活。3.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答案】这个句子运用象征的写法,借月写人,表达了作者对西北拓荒者的无私奉献、西北人所特有的坚强精神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本题要求从写法角度赏析。作者在句中将月这一事物看做是“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因此是运用了象征的写法。作者无论看到无论哪里的月,都联想到雄浑苍茫的西北的人和景物,实际上写出西北生活,西北月给“我”的印象之深刻。作者由对月的喜爱情感,进一步抒发了对西北拓荒者的无私奉献、西北人所特有的坚强精神的赞美。4.结合全文写一段话,描写出你心中的月亮,并借月抒情。(不少于30字)【答案】 自古以来那些征战、流放西北的人们,那些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们,面对恶劣的自然与生活条件,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坚强与豪迈,他们守卫并开拓疆土,他们像天空的月亮一样辽远、孤寂,但毫不吝惜地为后人播撒光明和希望。【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答题时要符合题目“借月抒情”这一要求即可。在描写时,不要把笔墨放到真正描写月色,而是描写生活中人及他们身上具有的品质或精神对你产生的影响。如:皎洁的圆月啊,你照在多情的江南,也照在荒凉的西北,江南人给你添了温柔缠绵,西北人给你添了刚强豪爽。我爱你的温柔,更爱你的刚强,爱你在荒野中艰难生存的西北儿女,爱你在荒野中展望丰收的西北儿女,爱你在荒野中载歌载舞的西北儿女,有了他们,才有西北今日的繁华!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例【二十一】(2020·黑龙江绥化)阅读《鹅毛压得父亲喘》,完成下面小题。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嗽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⑨后來,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1.请根据文章①到⑧段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A__________→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B________【答案】 A.父亲分鹅毛,剧烈喘咳;B.父亲垒起泥屋,咳喘缓解。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主要情节的能力。仔细阅读①—⑧段的内容,“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是对第②段内容的概括,“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是对第⑥段内容的概括,研读③—⑤段,抓住“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等关键句,仿照给出情节的句式概括,填写第一个空,即:父亲分鹅毛,剧烈喘咳。“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是对第⑦段内容的概括,研读第⑧段,结合关键句“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概括填写第二个空,即:父亲垒起泥屋,咳喘缓解。据此分析,根据提示和理解概括作答即可。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答案】“寒冬”表层含义是指那个寒冷的冬天,深层含义是指一家人面临的贫病交困的艰难处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在句中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寒冬”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寒冷冬天,在这个寒冬一家人艰难生活着;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父亲病弱,母亲劳苦,家境贫寒,这是一家人面对的艰难处境,这种处境就像“寒冬”一样让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据此分析,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鹅绒”比作“流云”,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鹅绒的情状,睹物思人,表达了作者对已逝父母的怀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等角度作答。仔细阅读画线句,将“一小窝的鹅绒”比作“经年不散的流云”,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生动地描写出这一小窝的鹅绒的状态,另一方面,作者看到“一小窝的鹅绒”就想到了父母,而父母已逝,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怀念之情。4.第⑤段和第⑨段是什么关系?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作用。【答案】照应(呼应)关系。作用:交代了父亲坚持收鹅毛的原因,赞美父亲为“我”和姐姐付出的重于泰山的父爱,突出中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写“我”对“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的不解。第⑨段写“我”后来才了解到父亲气喘的原因和不能参与重体力劳动的原因。由此可见,第⑨段是对第⑤段疑问的解释,两段是相互照应的关系,意在突出主旨,表达作者对无私伟大的父爱的赞美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5.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父母之爱的赞美,以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阅读文章可知,父亲当年患有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干不了重活,每到冬季就走村串屯地去收鹅毛。鹅毛虽然轻,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父亲晚上回家,就着冷风分拣鹅毛,气喘和咳嗽得更严重。在父母的艰辛劳动下,一家人总算熬过了艰难的时光。父母相继去世后,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睹物思人,“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年被鹅毛压得喘的原因,也懂得了父母当年所受的苦。作者通过对父母辛苦劳作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父母之爱的赞美,也表达了对故去的父母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十二】(2020·湖北十堰)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樱桃红了邹龙权①正为假期值班不能与兄妹一起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母亲恰好来电话了。她唤着我的乳名,说今年樱桃又大又红又甜,季节不等人,让我们赶快回家去吃。 ②母亲栽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喜欢来吃,母亲总是很大方,给他们摘一大捧。吃惯了母亲栽的樱桃觉得他乡的都不够甜。久而久之,吃樱桃的日子成了我们漂泊在外的兄妹们聚会的节日。 ③兄妹忍不住回去先尝为快,等我与妻驾车回家那天已是正午,刚进门,就看见桌子中央放着一大盆红艳艳的樱桃。洗净的樱桃晶莹剔透,像珍珠,像玛瑙,煞是诱人,我忍不住抓起一把塞进嘴里,熟悉的酸甜味充灌唇齿之间,连日值班的辛劳也一扫而空,看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心满意足地去准备午饭了。 ④听父亲说,为了让我们吃上好樱桃,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大果子。今年天气好、果子多。两棵樱桃树吃剩下的还卖了近千元钱,父亲脊椎骨曾跌断过,不能上树,就负责销售。还听说,今天早上摘果时一根树枝折断,母亲急中生智逃到了另一根树枝上才获救。我不知道母亲老胳膊老腿儿是如何逃离危险的?也不知道卖上千元钱需要摘多少果子、花多少精力?但她后来说起摘果时晃晃悠悠的过程,总是那么轻描淡写、若无其事;说起卖了近千元钱总是那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我知道他们是从苦难时代走过来的,年轻时卖水果供孩子上学是快乐的事,老了不给孩子添负担也是快乐的事。 ⑤说话功夫,母亲已把饭菜摆上了桌。仅有四人,她还是炒了八菜两汤。我和妻爱吃的菜一样都没少,真把我们当贵客待了。母亲不停地给我们夹菜,我知道她特别高兴看儿女狼吞虎咽的样子,但我分明看见母亲夹菜的手微微颤动,再细看,母亲满头银发,后背也有些驼。我心一颤,母亲老了。 ⑥习惯享受被母亲当客待的我,突然感到十分惭愧。 ⑦是该好好孝顺母亲了。⑧母亲的几间瓦房有点老旧,我们多次商量凑钱给她盖新房都被拒绝。母亲说:“你们在外工作不容易,只要你们生活幸福,我们就幸福了。”她还说:“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 ⑨我们兄妹几次试图说服母亲,都未能如愿。两间半瓦房在母亲精心打理下,也算得上村中的一道景观。屋后是两棵大柿树,门前有几棵樱桃树。季节来临时,庭前屋后硕果累累,压弯枝头,让人赏心悦目,门头房檐下挂着一排排金色的玉米穗,总有一种五谷丰登的景象,引人注目的还有院里院外各种花朵:月季花、喇叭花、石榴花……这些花儿将老旧的房屋衬托得亮丽而脱俗。记得当年家里十分困难,吃了上顿无下顿,母亲还不忘在院内栽几株好看的花。至今,曾留在记忆深处的是: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⑩“奶奶,我们要吃樱桃。”院门口不知何时聚来了一群小孩子。母亲忙撑着凳子站起来,乐呵呵地把樱桃分给孩子们,欢笑声在老屋上空飞扬……看着眼前的场景,我顿时明白:尊重母亲的意愿,就是对她最大的孝顺。    ⑪《小窗幽记》中说:“在世不过百年,总要做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无论顺境逆境,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选自《十堰晚报》,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母亲为回家乡的“我”摘樱桃、做饭,“我”想孝顺母亲为她盖新房而被拒绝的事。【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文叙写的主要对象是母亲,文章围绕着母亲叙写了在“我”回家乡的时候,母亲为“我”摘樱桃吃并为“我”准备午饭的事;之后又叙写了“我”看到母亲住的几间瓦房有点老旧,多次商量给母亲盖新房,却被母亲拒绝的事。2.第⑧段母亲的话里有两个“幸福”,这两个词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答案】第一个“幸福”是母亲希望我们小家庭生活美满、工作顺利。第二个“幸福”是母亲为儿女的幸福感到满足(幸福)。两个“幸福”体现母亲对子女的理解与关爱,情深意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题时,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作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从语境看,是在“我们”要给母亲翻盖新房的时候母亲对我们说的话,从语句“你们在外工作不容易”的话语可知道,母亲所说的第一个“幸福”是希望我们的工作顺利、生活美满。而第二个“幸福”则是母亲会因为“我们”的生活美满而内心感到满足,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爱。据此理解作答。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我”觉得他乡樱桃不够甜是水土差异导致的。 B.第④段写母亲神采飞扬地讲述卖樱桃赚了近千元钱,说明母亲是个爱财的人。 C.第⑦段是过渡段,强调“我”惭愧后的醒悟,表达对过去不孝顺母亲的自责。 D.文题一语双关,“樱桃红了”既指樱桃成熟,也暗含母爱深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辨析文章写法的能力。其中A项表述有误,不是“水土差异”导致的,而是因为对家乡的爱恋;B项分析有误,第④段写母亲神采飞扬地讲述卖樱桃赚了近千元钱,说明母亲是个热爱劳动、自食其力的人;C项,第⑦段强调“我”惭愧后的醒悟,表达对过去没有“好好孝顺母亲”的惭愧,并不是“表达对过去不孝顺母亲的自责”。故选D。4.从全文看第⑩段画线句中“母亲的意愿”有哪些?  【答案】①儿女常回家看看;②儿女生活幸福,做个好人(好官);③自食其力(不给孩子找麻烦),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④不刻意追求物质生活,更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内心富足);⑤邻里关系和睦。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从文章看,母亲打电话要“我们”回家吃樱桃,表明母亲希望儿女们能经常的回家看看;从母亲拒绝我们给她翻盖房子,表明母亲希望儿女们生活美好;第⑧段母亲所说的话“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来看,母亲希望“我们”能做个好官,不给孩子添麻烦;从第⑨段叙写母亲栽树、种花来看,母亲更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不过分追求生活的富足,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满足;从第⑩段叙写的内容看,母亲更希望邻里关系和睦。据此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5.本文语言韵味悠长,请你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果子。(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②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答案】①示例一:这一句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搭”“架”“背”“爬”等连续动词,刻画母亲上树摘樱桃的艰难,表现母亲爱子情深。②示例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我”眼里老宅和故乡因母亲的美德变得更美,突出“我”对母亲的爱与赞美。内容由浅入深,情感层层升华。示例二: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三次强调“很美”,突出“我”对母亲(老宅、故乡)的爱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①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语句“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果子”用用“搭、架、背、爬”等动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上树摘樱桃的情形,运用的是动作描写,通过写母亲摘樱桃的艰难慢吞吞,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至爱之情。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②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采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并运用三个“很美”,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老宅”“故乡”的“美好”,表达了“我”对母亲、老宅、故乡的爱与赞美之情。 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答案】①关爱(理解)子女,教子有方。如:为儿女摘樱桃,把儿女当贵客待,体谅儿女工作生活不易。为儿女的幸福而幸福,教育我们要存好心、做好官、有好名声,并言传身教;②勤劳能干。如:母亲说不愿意当懒人,母亲把庭前屋后都栽了树、种了花等;③俭朴、乐观(知足/热爱生活)。如母亲不愿意盖新房,生活困难时坚持种花等;④待人和善。如:母亲愿意把樱桃分给邻居孩子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或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同时应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母亲打电话要儿女回家,并为儿女摘樱桃,把儿女当贵客来对待,表现出母亲对儿女的关爱;从母亲对儿女所说的话“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从母亲把庭前屋后都栽了树、种了花等,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抬爱生活的人;从母亲拒绝翻盖新房来看,母亲是一个生活俭朴、热爱生活的人;从母亲笑脸送邻居孩子樱桃吃,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待人和善、善于与别人和睦相处的人。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十三】(2020·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                           纪念傅雷   施蛰存①1966年9月3日,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②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③1939年,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④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⑤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克微支和尼克索。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⑥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译本负责。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但纪德的法文译本,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⑦傅雷有一本《国语大辞典》,书中有许多北方的成语。傅雷译到法文成语或俗话的时候,常常向这本辞典中去找合适的中国成语俗话。有时我去看他,他也会举出一句法文成语,问我有没有相当的中国成语。他这个办法,我不以为然。我主张照原文原意译,宁可加个注,说明这个成语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某一句成语。当然,他也不以为然。⑧1958年,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不过,有一段时候,朱梅馥和我老伴都被居委会动员出去办托儿所,她们俩倒是每天在一起,我因此便间接知道一些傅雷的情况。⑨1961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在热中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⑩1966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⑪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⑫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⑬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⑭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选自《施蛰存散文》,有删改)1.傅雷别号“怒庵”,文中三次写其“怒”,请分别概括“三怒”的主要内容。【答案】)第一怒: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一怒回上海。第二怒:在上海,和作者因对黄宾虹晚年画作意见不同而发怒。第三怒:文革期间,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围绕傅雷的“怒”找到对应的段落,再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本文作者回忆与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体原因与过程,而是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是在第③段,“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傳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可以概括为: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竟-一怒之下回上海了。第二次是第⑨段,“ 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可以概括为:在上海,作者与傅雷关于黄宾虹的画,产生了争论,讨论的是学术问题,然而傅雷在论辩中发怒。第三次第①段,“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可以概括为:“文革”期间,傅雷不堪凌犀,“一 怒而死”。2.请赏析第⑩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答案】“踱”,慢步行走的意思,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既关心(担心)傅雷又因其性格刚直不敢靠近的矛盾心理。(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踱” 本义指慢慢地走。“我就踱 了回家”是对“我”的动作描写,“我”看到傅雷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我” 心中担心傅雷,但又因其性格刚直不敢靠近,所以心情矛盾,脚步才会放慢。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对傅雷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他希望傅雷刚直不屈,坚持真理的品德能在知识分子间传承。(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敬重傅重刚真不阿的品德,“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所以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永远为知识分子所继承和发扬,这才是对傅雷最好的纪念。4.结合选文和你读过的《傅雷家书》,简要说说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傅雷是一个性情刚直(性格刚劲、刚直不屈)、教子严格、治学严谨、舐犊情深、坚持真理、工作专注、德艺双馨、人格高贵、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写出其中四方面,每方面1分;语句完整,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入手。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教育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可知其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步地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可知其望子成龙。“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可知其刚直不阿。本文写的“傅雷三怒”可知其易怒的特点。“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可知其专注学术、硕果累累。5.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朴无华     B.生动形象      C.言简意丰    D.饱含深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其中B项有误,文章按时间顺序,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断,在回忆傅雷时,突出了他的个性,将傅雷的性格写得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深情,有时还显出机趣和幽默。“生动形象”,因此不符合文章的语言特色。故选B。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十四】(2020·湖北咸宁)文学类文本阅读对青春的尊重桂刚①初中那会儿,父亲母亲已在南方做生意多年,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过着富足而小资的生活。但我的学习还是蛮不错的,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市里的这所实验中学。②那时,学校搞勤工俭学,在校园西北角空地开了十亩地,分给各个班,让自己种东西,收获后自己卖作为班费。王老师带着我们把这块地种上了菜,这是我头一次干农活,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③李同学家在农村,是学习里的佼佼者,学校一届只在各乡镇招十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其实有些时候,我能从他身上感受生活的不易,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能吃一周的干饼,再带些咸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这些,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而我的早都换成了又轻又暖的羽绒被。④种菜初期的新鲜劲很快就没有了,我开始讨厌拔草,特别是施肥,简直是最难受的事了,刺鼻的粪臭让我一次又一次想吐,后来,一到劳动我就找各种借口躲开。⑤这片菜地,多亏李同学了,全班就他会种,就算老师不组织去菜地劳动,他也会自己抽空到菜地看一下。施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干得最卖力气,他说他在家就干这些活,早都习惯了。⑥我不去勞动的事儿,王老师看在了眼里,严厉批评了我。我当时很不在乎,我的理由也很充分,到时候班里组织活动,我可以多捐点班费。⑦秋天到了,菜地收获了,是个丰收季,卖了八百多元。班委研究这钱怎么用,大家一致提出要给李同学二百元,因为数他最辛苦,我说我再捐四百元作班费,却被王老师拒绝了。后来,李同学也拒绝单独分给他的二百元,他说钱是班级的,不应该单独分给他。⑧这一周,李同学没回家,我在步行街买鞋时在一家饭店门口碰见了他。他正在和一位师傅倾倒垃圾,我问他怎么在这里,李同学笑着说:“打个短工,一天三十元。”我点了点头,没说太多就走了。⑨那天下午,逛街累了,我便进了电影院看电影。可刚进影院,看到前面两个熟悉的身影,是王老师和李同学,真是巧了。看完电影,李同学坐公交回学校,而我和王老师坐另一班回家。车上,我和王老师闲聊,问王老师:“李同学家里条件不好,怎么舍得钱来看电影?”⑩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对我说:“程刚,李同学说从来没进过影城,说我最近给他补习知识竞赛很辛苦,想邀请我一起看一场,我知道他家条件不好,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⑪“为啥?”我有些疑惑地问。⑫“老师尊重他的青春,他家贫穷,但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想看电影,就去打工挣钱,这是他最真实的青春,也是让我羡慕的青春。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了吗?你多交班费,你来看电影,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吗……”王老师说完,认真地看向了我。⑬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我的心却在翻涌。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在青春的色彩里还有“尊重”这个词,不但要尊重别人,更应该尊重自己,这样的青春才最有意义。                                                                         (原载《辽宁青年》)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李同学”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我”的叙述来刻画,虽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人物形象依然深入人心,令人感动。B.从王老师欣然应邀和李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的情节,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一个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的好老师。C.文中第⑨段划线句“我”对王老师的问话,明显流露出“我”对“李同学”的嘲讽、鄙视和不理解。D.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我”的心理刻画,道出了“我”对青春的感悟和对“尊重”的理解,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其中C项中“明显流露出‘我’对‘李同学’的嘲讽、鄙视和不理解”这一项表述有误,应该是“明显流露出“我”对‘李同学’的疑惑和好奇”。故选C。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⑬段加点的“翻涌”一词有哪些含义。【答案】①对自己劳动不积极的表现感到羞愧;②对自己多出班费的行为的反省;③对自己凭借家境享受生活的反思;④对自己不能理解同学以苦为乐、自尊自信的后悔;⑤对青春含义的深刻感悟。(答对任意4点即满分,如只答羞愧、反省、反思、后悔、感悟等减半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含义:一是弄清楚词语的本意(即字面意思),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文本义。根据“后来,一到劳动我就找各种借口躲开”可以概括出:对自己劳动不积极的表现感到羞愧;根据“我说我再捐四百元作班费”可以概括出:对自己多出班费的行为的反省;根据“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过着富足而小资的生活”可以概括出:对自己凭借家境享受生活的反思;根据“他家贫穷,但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可以概括出:对自己不能理解同学以苦为乐、自尊自信的后悔;根据“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在青春的色彩里还有‘尊重’这个词”可以概括出:对青春含义的深刻感悟。3.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李同学”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①学习成绩优秀:学校一届只在乡镇招十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②生活艰苦:吃干饼咸菜,睡有补丁的被子。③劳动积极:班级勤工俭学的菜地主要是他种菜施肥。④自尊自信:对自己贫穷的家境不自卑,把最苦的农活当快乐;拒绝班级单独分他200元钱;打工时坦然面对同学的询问。⑤阳光时尚:打工挣钱看电影。⑥懂得感恩:请班主任看电影。【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选文中“李同学家在农村,是学习里的佼佼者,学校一届只在各乡镇招十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李同学学习成绩优秀;根据第段的“带足能吃一周的干饼,再带些咸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这些,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可以概括出:李同学生活艰苦;根据第段的“就算老师不组织去菜地劳动,他也会自己抽空到菜地看一下。施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干得最卖力气”可以概括出:李同学劳动积极;根据第段的“李同学也拒绝单独分给他的二百元,他说钱是班级的,不应该单独分给他”可以概括出:李同学自尊自信;根据第段的“说我最近给他补习知识竞赛很辛苦,想邀请我一起看一场”可以概括出:李同学懂得感恩;根据第段的“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想看电影,就去打工挣钱”可以概括出:李同学阳光时尚。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十五】(2020·湖南郴州)记叙性文章阅读,完成下列各题。看你一眼,心生种子孙道荣(1)一位朋友,阳台上种满了花草。  (2)朋友的家我没有去过,但那些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我都见过。每天,她都会在朋友圈发一张或一组它们的图片。一朵花打苞了,一颗草籽发芽了,一只蝴蝶飞来了……她都会及时发布,更新。她的朋友圈,就是一处生机盎然的小花园。  (3)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点赞,点评。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一位朋友的点评:每天在你的朋友圈,看一眼你的阳台,看一眼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4)看你一眼,心里便种下一颗种子。多美的经历,多美的感受,多美的种子。  (5)生活中从不缺乏美,我们看到了,即使什么也没说,即使我们没有文学家的优美辞藻来赞美它,有什么关系?一颗美美的种子,已经种进了我们的心里--  (6)难得早起,看到草叶上的一滴晨露,它就是一粒种子;  (7)在大街上行走,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手里拿着张纸片,走了很远的路,最后,将它投进了路边的垃圾桶里,它就是一粒种子;  (8)斑马线前,有人欲横穿马路,一辆车停下来了,又一辆车停下来了,它就是一粒种子;  (9)前面一位年轻的妈妈,怀抱着孩子,孩子伏在妈妈的肩头,向后张望,我与孩子的眼神撞在了一起,孩子忽然咧嘴冲我笑了笑,它就是一粒种子;  (10)走在我前面的人,推开旋转门,待我也走进去了,才松开手,它就是一粒种子;  (11)抬头看见蓝天,白云,它就是一粒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如果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一刻。你看见了它,你经历了,你融在其中了,你切身感受到了,那么,你的心里,就会种下一粒种子。   (13)没错,生活从不是风花雪月,有很多不如意,甚至悲伤和灾难。艰辛的生活,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挣扎和苦难,视而不见与粉饰太平,都是对生活,也是对自己的不敬和背叛。我们赞美生活,并非因为它总是美好的,艰难、忧伤、痛苦,总是如影相随。我要说的是,纵使人生再艰难,纵使我们的心千疮百孔,也别忘了,空气中还有飞翔的蒲公英,生活中总有那温暖的一刻,它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  (14)打开心扉,那粒种子就会飞进来。  (15)心里有种子了,心才会像一块土地一样,不会荒芜。  (16)一粒种子,未必能发芽;一粒种子,也未必能成为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没关系,这个世界从不乏这样的种子,总有一粒种子,它飞进了你的心田,并在你最柔软的部分,扎根,发芽,成长。心中这样的种子多起来了,希望和信心,就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17)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就算它被埋在了我们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  (18)如果你在庸常的生活中,遇到了怦然心动的一刻,那是一粒种子,不要拒绝它。  (19)如果我看你一眼,心生温暖,亦请不要拒绝,因为,你也是这样一粒种子。(选自《新民晚报》)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中“种子”的含义。【答案】“种子”指的是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此题要结合对文章主旨的掌握来理解,注意文中重要语句。由“生活中从不缺乏美,我们看到了,即使什么也没说,即使我们没有文学家的优美辞藻来赞美它,有什么关系”“生活中总有那温暖的一刻,它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可见,“种子”指的是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2.精读第(5)—(11)段,并在第(11)段后的横线处补写一句。【答案】示例:给街头乞讨的人一元钱,它就是一粒种子。【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此题答案不统一,可仿照上文的句式,写出生活中带给你美好的一个细节即可。如:扶步履蹒跚的老人过马路,它就是一粒种子。3.品读第(17)段中的划线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批注。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就算它被埋在了我们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我的批注: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必定能带给人希望和信心,使我们的生命获得升华。【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从手法上看,“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把种子人格化,是拟人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从内容上看,“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写的是心中的种子能使我们的生命获得升华,“希望和信心,就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4.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了吗?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答案】意图:生活中充满了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我们要积极感受和传递,乐观对待生活;这些美好能带给我们希望,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理由:本文以种子比喻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以“生活中有太多这祥的一刻”“那是一粒种子,不要拒绝它”启示读者积极感受和传递这些美好,乐观对待生活。以种子“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为喻,告诉读者这些美好能带给我们希望,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此题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尤其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由“生活中从不缺乏美,我们看到了,即使什么也没说,即使我们没有文学家的优美辞藻来赞美它,有什么关系?一颗美美的种子,已经种进了我们的心里”“如果我看你一眼,心生温暖,亦请不要拒绝,因为,你也是这样一粒种子”可见,作者希望读者积极感受和传递生活中的美好,多种植美好的“种子”。由“我要说的是,纵使人生再艰难,纵使我们的心千疮百孔,也别忘了,空气中还有飞翔的蒲公英,生活中总有那温暖的一刻,它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可见,作者告诉读者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艰难。由“心里有种子了,心才会像一块土地一样,不会荒芜”“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可见,“种子”能带给我们希望,使生命得到升华。据此概括即可。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名师支招考点(一)把握主要内容命题热点:(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文章主题。(2)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线索。(3)筛选主要信息,填写部分情节。解题技巧:1.概括主要内容:(1)提炼要素法:通读全文,提炼概括文章的六要素,然后进行合理组织,语言要简洁凝练。(2)题目扩展法:对题目进行扩展充实。(3)摘录、增删语句法:引用、整理或增删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议论抒情句。(4)概括法:(何时)某人(何地)做某事,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5)叠加法:分别概括几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组合成句。(6)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进行概括。2.填写部分情节(1)按照开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理清文章思路,弄清情节的构成。要关注核心事物、核心人物、核心话语,关注作者的情感或行踪等线索,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关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对主要事件进行概括。(2)明确已给的情节相对应的段落,弄清“空格”相对应的具体段落,然后概括即可。(3)要填写的情节,要和“空格”前后已给的情节的短语形式、字数一致。
考点(二)概括主题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分析,来探求文章的中心思想;(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内容要点;(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提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对把握文章的主旨有一定的帮助;(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在散文中,作者往往通过议论句或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抓住了这个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5)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6)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7)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段。文章的主旨一般位于段首或段尾。
考点(三)分析记叙线索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以“母亲”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件事;(3)以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4)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展现一家人无限温馨的画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6)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注意:(1)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如《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变化;(2)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3)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考点(四)掌握表现手法命题热点:(1)辨识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2)分析人物形象。解题技巧:1、表现手法。广义的表现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作用具体如下:【答题格式】(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________入题,抓住________的________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________和________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________。(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________相似的特点,通过对________准确地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________的目的。(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________,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5)先抑后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________,而先________,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________,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______衬托________的________,使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________心理,放在一个________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________的________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点明了________的主旨,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10)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表现手法,先把________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11)首尾呼应:文章首尾呼应,使结构、内容更________,中心更________,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1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描写________的情景,烘托了一种________的气氛(或者渲染了一种________的氛围),表达了人物________的感情(心理)。(13)虚实结合: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考点(五)人称作用(1)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作者所见所闻的事情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2)第二人称: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有明确的倾诉对象。可用拟人手法,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3)第三人称: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实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考点(六)分析人物形象1.明确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正面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2)环境描写,明确人物思想。自然环境的描写,有利于渲染气氛、点明背景、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之一。(3)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4)侧面描写,补充人物形象。分析侧面描写,有利于对人物形象进行烘托,对人物所处的环境也有所烘托,因此侧面描写对人物形象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答题格式】句子(段落)运用了________的描写方法,描写了________(内容),刻画(突出)了人物的________性格特点(品质、精神)。
考点(七)理解标题含义命题热点(1)理解标题含义,分析标题作用。(2)根据文意拟写标题。(3)辨析段落作用。解题技巧:1.理解标题含义。(1)分析标题的关键字词。就是从理解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2)分析标题的指代义。标题的指代内容一定在文中。可以结合文章内容、人物特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等,提取整合分散在各段的有用信息,归纳为一个短语或一句话。(3)分析标题的修辞义。有些文章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要先将标题运用的修辞还原后再作分析,从而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4)分析标题的双关义。标题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5)分析标题的象征义。2.分析标题作用。(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3)交代行文线索,文章的情节都围绕此展开;(4)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揭示比喻义、象征义;(6)奠定感情基调;(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8)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3.拟写标题。要求:新颖、简洁、凝练、概括、个性,能吸引人的眼球。(有字数限制)(1)找文章线索,以线索为题;(2)明确中心,以点明中心的短语为题;(3)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用其关键短语为题;(4)关注反复出现的句子,选择重要短语为题;(5)抓住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以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为题;(6)把握作者情感,用表达作者情感的短语为题。
考点(八)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作用,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等方面的作用。(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作用(包括色彩性、音乐性)等。(3)情感性作用。指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本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如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考点(九)赏析语句
(1)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三步:(1)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表现了、描写了)________,表现了(人或事物)________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________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①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答题格式】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把写活了,使________富有人情味。③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答题格式】突出了________,启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④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答题格式】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的感情。⑤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答题格式】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答题格式】强调了________,突出表达了________的感情。⑦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______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⑧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答题格式】加强________语气,意思是说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的感情。⑨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⑩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⑪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深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⑫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能特别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某一特征。(2)从用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________”一词(等词),写出了________的特点(情态、过程),表现了________的心理,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1)议论句:揭示________的道理,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2)抒情句:抒发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3)描写句:①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从________(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出了景物________的特点,渲染________气氛,烘托人物的________情感(预示人物的________命运,表现人物________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②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________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________环境气氛,衬托人物________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4.从句式角度赏析。(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3)反问句:加强语气。(4)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
考点(十)分析语言特色
分析语言特色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凝练、生动传神、优美感人、形象动人、清新优美、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典雅、活泼、朴素自然等。【答题格式】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________(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词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考点(十一)谈看法,诉体会,说启示1.谈看法。(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可以用“我认为________,比如________”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________”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2)谈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1)指出本文蕴含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3)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实战演练【一】(2020·湖南邵阳)独树①常常想起红旗路尽头的那棵香樟树,独立于青龙桥头的那棵古树。②我在这棵古树的城市求学,工作,离开,回来,再离开,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每次回去,我都忍不住去看看它,就像探访一个从未忘却的老朋友。作为一棵树,我认为它应该是幸运的。经历了那些久远的年代,很多沉淀了岁月的古物几乎荡然无存。唯有它,洗尽铅华,历经沦桑存活了下来,如今依然葱茏茂盛。而我,已是一身红尘,两鬓斑霜。③红旗路之末,东风路之始,一桥相连,熙来攘往。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成为邵水之滨的中心地标。多少年来,无以数计的行人,南来北往的车辆如过江之鲫,在它身边自然分流。有时道路变得并不顺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哪怕有一起,它早已陷入斧斫之厄运。我想,它定是一棵神奇灵性的树,有一双能指挥交通的慧眼。也许正是它横亘路中,提醒那些上快车道的车主有所迟疑,便放慢脚步,彼此礼让。驻足看看桥头的风景,内心更加从客淡定。④其实,它就是一棵其貌不扬的香樟树,与其它林荫树相比,并不庞大。它的身躯大约只有两三米高,根部占地不过四五平米,枝干的上部有三个分权。其中两杈较细,唯有伸向青龙桥面的那杈显得威武,枝枝相通,叶叶相盖,形成一个硕大的圆穹。它以绿意盎然了季节,以青翠划破了迷蒙,以摇曳惊醒了恍惚,让靠近它的人神清气爽,怡然宁静。一切自适其位,自取其道,自安无恙。多少喧嚣热闹从它眼皮底下流走,多少功名利禄在它身边悄然消逝,多少霓虹灯火在它头顶盛开湮没,多少喜怒哀乐在它心里淡然消融。在繁华里坚守内心,在喧闹里选择静默,在辉煌里接纳寻常,在孤独里锤炼品质。头顶天空,有蓬勃的希望;根扎大地,有葳蕤的节操。不忧一时之失,不喜一时之得,不扬一时之快,不悲一时之伤。看得惯云卷云舒,扛得住暴风骤雨,耐得住蜚语流言,经得起苦雨秋霜。一树之独,亦如古代隐士,修身累德,自律不息。⑤我为何有如此感悟?这都是岁月风雨的馈赠。那时我只知道这是一棵树,和家乡山头的松树、柏树有着不同类的气度。在贫瘠逼仄的有限地域,它都能艰难扎根,努力活出一棵树应有的姿态,以绿意向天空行礼,向行人致意。我以为这是作为树理应完成的使命,必须经历的路程。⑥再回来时,我在它的围盘上坐了很久,听清风拔动枝叶的细碎声响,闻月色送来的淡淡幽香……此时,我才明白它何止是一棵树,一棵道旁的林荫树,它其实就是我惺惺相惜的挚友,是我人生的明灯。前行的路上,从此,我不再孤单。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独”有什么含义?【答案】“独”的含义:单独,独特。【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此题既要理解其表面含义,又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深层含义。由“独立于青龙桥头的那棵古树”可知,“独”指香樟树单独地生长在桥头。由“一树之独,亦如古代隐士,修身累德,自律不息”可见,“独”在深层含义上,指的是作者从香樟树身上感受到的修身累德、自律不息的独特品质。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②开篇点题、首尾点题、首尾呼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的能力。本文由独立于桥头的香樟树引发思考,感悟到香樟树具有的精神品质。这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结构上的特点,通常从照应、线索等角度考虑。“常常想起红旗路尽头的那棵香樟树,独立于青龙桥头的那棵古树”,本文开篇点题。“再回来时,我在它的围盘上坐了很久,听清风拔动枝叶的细碎声响,闻月色送来的淡淡幽香”,与开头和标题形成呼应。可据此从照应方面回答其结构特点。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成为邵水之滨的中心地标。【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站”将香樟树人格化,写出了香樟树香樟树成为古城的奇异风景、中心地标,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敬仰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能力。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将香樟树人格化,是拟人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内容上,写出了香樟树成为古城的奇异风景、中心地标,流露着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敬仰之情。4.理解文意,说说“我”从香樟树身上获得哪些感悟?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我”从香樟树身上获得的感悟:①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岁月风雨的馈赠”。②在有限的地域,艰难扎根,努力活出一棵树应有的姿态,以绿意向天空行礼,向行人致意。③我以为这是作为树(人)理应完成的使命,必须经历的路程。④学习独树,修身累德,自律不息。⑤不忧一时之失,不喜一时之得,不扬一时之快,不悲一时之伤。⑥看得惯云卷云舒,扛得住暴风骤雨,经得起蜚语流言,耐得住苦雨秋霜。⑦为人类提供绿荫。(人类也应尽己所能奉献自己。);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敬仰、留恋之情;或以它的精神为力量,以它作为挚友的深厚情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问,可提取文中关键语句作答。由第④段“在繁华里坚守内心,在喧闹里选择静默,在辉煌里接纳寻常,在孤独里锤炼品质。头顶天空,有蓬勃的希望;根扎大地,有葳蕤的节操。不忧一时之失,不喜一时之得,不扬一时之快,不悲一时之伤。看得惯云卷云舒,扛得住暴风骤雨,耐得住蜚语流言,经得起苦雨秋霜。一树之独,亦如古代隐士,修身累德,自律不息”,第⑤段“我为何有如此感悟?这都是岁月风雨的馈赠”“在贫瘠逼仄的有限地域,它都能艰难扎根,努力活出一棵树应有的姿态,以绿意向天空行礼,向行人致意。我以为这是作为树理应完成的使命,必须经历的路程”等语句可概括作答。第二问,由最后一段“它其实就是我惺惺相惜的挚友,是我人生的明灯。前行的路上,从此,我不再孤单”可见,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敬仰、留恋之情。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二】(2020·湖南湘西)阅读崔修建的《陪着母亲看花开花落》,完成1—5题。①68岁的母亲刚刚搬到城里不到半年,竟然被医生宣判得了老年痴呆症。他一时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因为他心目中的母亲一向是坚韧的,那么多的磨难都没有击倒过她。然而,他现在必须要面对这样的事实——老年痴呆症正将母亲一点点地拉入越来越痛苦的死亡之旅,母亲开始失忆。几个月后,竟连她最疼爱的儿子也不认识了。②母亲的这一生实在是太辛苦了,在黄土高原上那个贫瘠的小山村,母亲三十五岁失去丈夫,一个人守着几亩薄地,苦苦地拉扯着三个孩子,不但让他们健康地长大,还把他们都送进了大学,漏雨的寒舍竟成了山村远近闻名的“大学生之家”,还让三个孩子在外面各自打出一片令人羡慕的天地。最小的他如今已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自从母亲住进城里,他就开始减少工作上的应酬,努力地多挤出一些时间陪母亲。母亲生病后,他连工作的时间都大大地压缩了,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到公司去处理一下,他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母亲,他想陪着母亲走完生命最后这一段让人心疼的路。③他想尽一切办法,期望唤醒母亲的记忆,然而,可恶的病魔似乎有意难为他,母亲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任他怎样竭尽全力。给她洗脚时,看到她那木然的样子,他心酸得直想大哭一番。④唯一让他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母亲对他摆到阳台上的那一盆盆花,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喜爱。每天都在忙着为它们浇水、松土、修剪……然后,就呆呆地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那些花,眼睛里闪着慈祥的光亮。⑤每每此时,他也会安静地坐在母亲身旁,一会儿看看母亲,一会儿看看那些姹紫嫣红的花朵,细细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柔柔地拂着面颊,听着时光流动的声音,他的思绪不禁肆意地漫散开来。⑥他记忆里母亲一向喜欢花的,无论是爬满栅栏的牵牛花,还是后院的刺梅,连那金黄的蒲公英和紫色的打碗花,她都喜欢得不得了。她曾说,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那时他正是被梦想激励的翩翩少年,无暇也不愿去慢慢地赏花,自然无法读出藏在花里的奥妙意蕴。时间久了,那些鲜亮的花朵,仿佛都懂母亲和他的绵密的心思,在他们母子深情满怀的注视中,有的开得淡然,有的开得热烈,有的开得急促,有的开得从容,有的开得繁盛,有的开得朴拙……每一种花似乎都在展示着一种生命的样式,都在讲述着一段生命的故事。与花朝夕相守,渐渐地,他挥走了弥漫心头的伤感。他知道:痴呆的母亲依然是幸福的,虽然很多很多的人间往事,她都已经无法记起,但她慈爱的眼里有花,静谧的心里有花,她那如花一样丰富的情感,只是她无法与人交流而已。⑦在陪伴母亲看花开花落的日子里,他疏于公司的管理,丧失了几次重要的商机。但他丝毫不后悔,他跟最好的朋友说:“其实,不是我在陪母亲,而是母亲在陪我。伟大的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历程里,仍然在默默地教我理解生命的要义。”⑧一瓣瓣的花开,一瓣瓣的花落,在那些平凡琐屑的日子里,在那些绚丽张扬的日子里,面对那一对心意绵绵的母子,我们除了奉上一份由衷的敬佩,还应该轻叩心扉:我们是否仍有一份从容看花的心情,是否仍有一份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著?
1.分析第⑥段中加点同语的表达效果。他挥走了弥漫心头的伤感。【答案】“弥漫”是指充满、布满的意思。文中的弥漫是指母亲的病痛萦绕在他心中,而随着母亲对花的喜爱,找到了情感的依托,让他内心对母亲的愧疚和伤感山渐渐释怀。【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弥漫”本义是充盈、充满、蔓延的意思。根据文章内容,这里的“弥漫”指的是母亲的病充满了他的内心,成了他心中最重要也最难以忘却的事,以此形象地突出他对母亲的关爱。而正是对花的喜爱,“ 每一种花似乎都在展示着一种生命的样式,都在讲述着一段生命的故事”让母亲依旧具有丰富的情感,也让他逐渐从母亲的病痛中走出。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柔柔地拂着面颊,将阳光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依偎在母亲身旁时的美好。【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题干明确指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所以正确判断修辞手法是解题的关键。细读第五段的画线句,写阳光透过窗玻璃,“柔柔地拂着面颊”,赋予阳光以人的情感动作,是拟人的修辞,以此形象地表现出阳光的温暖,他陪着母亲看花感受的美好。3.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例说明。【答案】①坚韧勤劳,母亲经历了许多磨难,它们却未击倒她,在黄土高原贫瘠的小山村将三个孩子培养成人成才。②热愛生活,内心丰富,母亲喜欢花,有如花一样丰富的情感。③从容、认真、执著,在生命平凡或绚烂、健康或痴呆的日子里从容看花,品谈花语。【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文章第二段,写“母亲三十五岁失去丈夫,一个人守着几亩薄地,苦苦地拉扯着三个孩子”,而且三个孩子最终都学有所成,据此可见母亲是一个勤劳、坚强的人第六段写他记忆中的母亲爱花,“她曾说,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 情感丰富的人;文章最后赞美母亲在病中赏花,“面对那一对心意绵绵母子,我们除了奉上一份由衷的敬佩,还应该轻叩心扉:我们是否仍有一份从容看花的心情,是否仍有- -份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著? "可以看出母亲的从容、认真、执著。4.怎样理解“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在文中的含义?【答案】①每一种花都在展示一种生命的样式,都在讲述着一段生命的故事;②与化朝夕相处,让心更静谧,情感更丰富,使人理解生命的要义;③有从容看花的心情,有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著,在花开花落中,可以听懂岁月深情的叮咛。【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六段,是爱花的母亲对花的独特感悟。“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结合本段中“有的开得淡然,有的开得热烈,有的开得急.....每种花似乎都在展示着一种生命的样式,都在讲述着一段生 命的故事”一句,可知每一种花的生命样式、生命故事不同,赏花当然可以读不同的滋味;“ 痴呆的母亲依然是幸福的,虽然很多很多的人间往事,她都已经无法记起,但她慈爱的眼里有花,静谧的心里有花,她那如花- -样丰富的情感,只是她无法与人交流而已”,可见赏花让母亲的心静谧,让她有了如花-样的情感,情感的丰富也正是品出生活滋味的表现再结合文章末段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赏花表现出人的从容、认真和执著,③有从容看花的心情,有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著,可以“听懂了岁月深情的叮咛”,这更是品出生活滋味的表现。5.阅读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自身的经历,谈谈你的感想。【答案】①孝敬的最好的方式是陪伴,和亲人一起感受生命的历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②在岁月流逝中要拥有一份从容看花的心情。③从花的生命样式中品出生活的滋味,理解生命的要义。④花的生命那样丰富、认真、执著,人的生命也应拥有同样的品质。联系现实略。【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的概括与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读懂全文,了 解文章的主旨,分点概括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再结合自己的经历适当展开表述即可。这篇文章以母亲年老得老年痴呆,他放弃工作陪她生活,陪她看花,从花中品出生活的滋味的事,表现出生活的节奏再快,我们依旧要保持一份从容看花的心情,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著的主旨。从文中他的作法来看,表现出陪伴的重要性,只有亲身的陪伴才能最好的理解亲人从病中的母亲赏花的表现来看,表现出花对人的重要作用,即:懂得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也表现出生活中要保持一-份从容的看花的情,这样即伟自外病痛也可忘却痛苦。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押题丨2021各类型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21 散文阅读(一)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2021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十一)

——END——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并点亮【在看】,转发【分享】哟,教育路上,我们与您同行 


点击下方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即可获取资源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领取学习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